掌控糖尿病app专家:这6个测血糖常见误区,您要小心

来源: 掌控糖尿病  发布时间:

在家自测血糖对糖尿病自我管理很有帮助,规律和合理的血糖监测,可以为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但自测血糖也是个技术活,相关的要点也很多,大家通常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掌控糖尿病app专家提醒,以下常见误区有没有出现在您身上?
掌控糖尿病-测血糖配图
误区一测血糖前擅自停用降糖药

解析:很多人觉得测血糖检测的是不吃药不打针状态的血糖,而实际上,糖友如果不吃药,血糖很难控制好。所以提前一天停药是不可取的。在家自我检测空腹血糖后,应按平时习惯及时服用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然后吃早餐。

特殊情况:如果检测血糖是为了评估胰岛功能,此时一般需要停用降糖药和胰岛素,并停用可能会影响糖代谢的其他药物。但是,这种情况糖友也应该先咨询医师,不要自行决定停药。

误区二取血时,血量越多越好

解析:采血量应能够完全覆盖试纸的整个测试区。血量不足会导致检测失败或测值偏低,但血量太多溢出测试区,会污染仪器,还会引起检测结果误差。

正确做法
1.采血可刺无名指尖两侧,该部位神经纤维少,疼痛稍轻。
2.取血部位经酒精消毒后,须等酒精挥发后再采血,以避免酒精与试纸条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血糖检测值不准确。
3.取血时要让血液自然通畅流出、不可过度挤压,以免组织液稀释标本使结果偏低。

误区三测血糖次数过多或过少

解析:一般糖友应监测全天(三餐前后及睡前,共7次)血糖,以了解全天的血糖波动情况。但目前使用的血糖检测方法是有创的,频繁采集会给糖友增加精神负担。而如果测得太少,又不能达到监测效果。

1.大多数病情稳定的糖友,可跳着监测:比如,今天测早晚餐前和早餐后2小时血糖,明天测定早中餐前及午餐后2小时血糖,后天测定早餐前和三餐后2小时血糖;待血糖控制平稳后,再减少监测频率,每周监测2~3天;血糖控制达标后,在不随便改变饮食配比的情况下,每周测2~5次血糖,可选择不同时点。

2.有些情况,需要连续监测:一般来说,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每天检测4~7次血糖,包括新诊断的、住院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合并急性并发症的、以及有其他合并症的糖友。

3.特殊情况,应及时监测:如变换生活方式时,还有对于妊娠糖尿病和青少年糖友来说,血糖检测就要更频繁,即使病情稳定也需要至少每周检测一次完整的4~7次血糖。糖友在增加新的食物时,也可以检测一下进食此食物前后的血糖水平。

误区四餐后是从吃完饭后开始计时

解析:餐后血糖一般是指餐后2小时的血糖,通常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而不是常常误以为的吃完饭后2小时。为什么呢?糖尿病app专家表示,因为不同的人吃饭时间是不同的,有的人吃一顿饭只有十分钟,而有的人可能要四十分钟。所以为了统一,要求糖友计时都是从第一口饭开始。

贴士:餐后2小时血糖主要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药物疗效评价。对于正常人来说,餐后2小时血糖应该降到正常范围(正常值为4.4~7.8mmol/L);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仍然居高不下,在排除应激情况后,一般认为是异常的,可见于糖耐量损害或糖尿病等。

由于餐后血糖峰值可能提前或延迟,根据糖友的具体情况,医师也可能会建议检测餐后1小时、餐后1.5小时及餐后3小时血糖。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同样重要。 

误区五根据监测结果自行调整药物

解析:用血糖仪测得的结果仅仅是某一次的即刻血糖值,不能反映1天或一段时间内的血糖波动情况。因而,根据某一次测得的血糖值就自行增减药物的做法或者监测血糖水平正常便自行减药甚至停药都是很危险的。

贴士: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调整。只有通过多次测血糖记录血糖结果,才有助于医生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在掌控糖尿病APP上绑定你现在用的血糖仪,可以实时记录血糖结果,自动形成表格及不同阶段的血糖曲线。血糖历史一目了然,可方便医生查看,并准确调整治疗方案。

误区六运动前测一次血糖就行

解析:很多糖友都知道每天要适当活动,通常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度,每周至少进行3~5次的适度运动。但很多糖友却忽略了对运动前血糖的监测。运动可使葡萄糖消耗增加,降低血糖,因此运动前应测血糖,以知道是否可以继续进行运动。

掌控糖尿病app专家建议:
1.如果血糖值高于16.7mmol/L时不宜运动,低于5.6mmol/L时则应加餐,同时注意多饮水。
2.运动期间如果感觉不适也应测血糖(判断是否发生低血糖)。
3.运动后测一次血糖,就知道自己的运动量是否大了、运动强度是否可以、运动时间是否适当,这些都可以体现出来,以便调节运动量。
4.运动时间的选择应避开胰岛素或降糖药物血浓度达到高峰的时间,同时应避免运动肢体注射胰岛素,以免胰岛素吸收加快,出现低血糖。
5.如果运动多,当天睡觉前最好测一下血糖(看看是否出现延迟的血糖改变)。
(声明: 本站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为健康知识传播及有用资讯传递,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我方当第一时间予以配合。关于疾病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切勿看文章对号入座。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