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健康行业大盘点

来源: 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

时间都去哪儿了?2014年已近尾声了!如果要对这一年的医药健康行业做一个总结的话,套用入选了“2014十大网络流行语”的一个词,就是“画面太美我不敢看”。登革热、埃博拉肆虐,禽流感不时突袭,医生们还是“蛮拼的”,兢兢业业守护着人们的健康;处方药和“伟哥”市场活脱脱是一块“小鲜肉”,令众多医药电商和药企垂涎欲滴;吸食大麻竟有了合法化的呼声,因羊水栓塞产妇死在了手术台上,“我也是醉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整个人都不好了 “登革热”突袭南粤

“登革热”对生活在南方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今年疫情来势凶猛,成为近2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6月开始,广东省多地爆发登革热疫情,截至12月15日零时,今年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45171例,累计病例数较去年同期上升1341.29%,其中广、深为疫情重灾区,并在其他地市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暴发态势。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潜伏期通常约5-7天,具有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等特点。患者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少数病者会恶化至登革出血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乃至死亡,登革热引起的并发症往往是病人致死的主因。一般来说登革热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今年的岭南雨水尤其多,温度和湿度都给传播登革热的伊蚊生长提供了“温床”。同时,雨水导致环境中的积水增多,给蚊子孳生提供了最佳场所。除了气候环境方面的因素,今年东亚、东南亚登革热高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广东省与东南亚地区经贸人员往来频繁,今年输入性病例也明显增加。另外,登革热有很多隐形病例,这也增加了大暴发的风险。

@南方日报记者李劼:登革热疫情终于在这个冬季被遏制住,但也留给我们很多反思。登革热一直以来都有散发病例,但很少会像今年那样让我们如此恐慌。蚊子在地球上生存了上亿年,怎能说灭就灭,依赖化学药物手段只能陷入耐药怪圈。

除了化学药,大自然才是我们寻找灭蚊“神器”的地方:水中游着吃孑孓鱼儿;地上爬着捕蚊子的壁虎;天上飞着食蚊虫的蝙蝠。还有创造卫生环境,减少死水、脏水淤积,清理垃圾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做法,却比化学灭蚊更长远有效。

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灭蚊不能急功近利,从长计议,从保护生态环境开始,摒弃依赖化学防治的习惯。慎用化学农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我们需要生态和谐的环境,而不是顾此失彼的冲动。

◎也是蛮拼的 “冰桶挑战”传递爱心

这一挑战全称为“ALS冰桶挑战赛”(ALS Ice Bucket Challenge),要求参与者在网络上发布自己被冰水浇遍全身的视频内容,然后该参与者便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公开点名其他3人来接力参与这一活动。活动规定,被邀请者要么在24小时内接受挑战,要么就选择为对抗“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捐出100美元。该活动旨在让更多人知道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同时也达到募款帮助治疗的目的。

微软的比尔·盖茨、Facebook的扎克伯格与桑德博格、亚马逊的贝索斯、苹果的库克以及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等纷纷湿身入镜,小米的雷军、锤子科技的罗永浩等中国科技名人也开始加入助阵,其后几天这一项运动在中国持续发酵,跨界扩张。这种病毒式传播的公益模式,借助社交媒体和游戏体现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不仅参与者急速增加,而且从7月底到8月中旬,ALS协会和全美的分会,已经收到近1000万美元的捐款,相比2013年同期增长了近7倍。

“冰桶挑战”的成功有以下几点:一是公益性,所有募资均用于公益﹔二是公开性,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交媒体上展开,善款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如何使用,将有无数人监督﹔三是游戏性,这一挑战好玩、刺激,用那么一点点的冒险去激活人们的参与热情,演变成了公益游戏的狂欢﹔四是传递性,“冰桶挑战”要求每一个人在完成挑战或捐款后继续传递给三个其他人来进行公开挑战,因而实现了迅速扩散﹔五是社交性,“冰桶挑战”不仅仅在社交上、媒体上传递,还因此变成了线下活动,挑战变成了“show”,各个社交圈子进行了线下整合,实现了“冰桶嘉年华”﹔六是低成本,挑战不过是需要一桶冰水而已,完成率高﹔七是可选择性,既可选择捐款,也可选择冰水,降低了公众参与公益的强迫感。此外还有明星效应,等等。正是这些集合,让“渐冻人”这一群体被迅速广为人知,公益与新媒体手段的融合,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南方日报记者李劼:冰桶挑战的成功说明,慈善未必非得打悲情牌,也不必歇斯底里地道德绑架,更不必强捐。在轻松愉快的“起哄”中,在欢呼雀跃的期待中,在观看名人“出丑”的过程中,也可以普及慈善精神,完成慈善行动。因此可以说,“冰桶挑战”接力,丰富了慈善形式,点燃了无数人的慈善热情,堪称一项慈善创举。但是,随着目前社会关注度的提高,活动出现了娱乐化、商业化的倾向。如果尽情狂欢却怯于捐款,如果止于消费大众注意力却忽略了渐冻人的凄苦处境,就令人遗憾了。正如渐冻人日前接受采访时所感叹,“一场秀很快就会冷却,但对渐冻人的关注是需要长期去做的”。还有渐冻人坦言,这次社会的热烈关注能推动国家在医疗技术研发以及病人医保上的一些政策,而不是让“渐冻人”被娱乐消遣,让“冰桶挑战”演变成为一场秀。行动是对渐冻人的最好支持,如何行动,除了接力冰桶挑战,或者捐款,还应该真正走近渐冻人群体,解决他们的合理诉求。

◎什么仇什么怨 湘潭孕妇“羊水栓塞”致死

8月10日,产妇张宇在湖南湘潭妇幼保健院产下一子后死亡。12日下午,事件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

湖南湘潭市“8·10”产妇死亡事件联合调查组11日晚通报,经湘潭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办公室组织专家鉴定组依法依程序鉴定,湘潭县妇幼保健院“8·10”产妇死亡事件调查结论为产妇的死亡原因符合肺羊水栓塞所致的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事件不构成医疗事故。同时调查组也指出,事件中医方与患者家属信息沟通不够充分有效,引起患者家属不满和质疑。

“羊水栓塞”这个专业名词随之成为热搜词条。专业解读,羊水栓塞就像飞机失事,发病率极低,但一旦出现病死率极高。当羊水进入肺部后,其所含有形物质会使肺部瞬间发生痉挛,同时丧失功能,最终导致产妇大出血。羊水栓塞还无法预防,又难以判定。羊水栓塞之所以难以抢救,是因为孕妇有时只是叹了一口气,心脏就骤然停跳了。抢救同样需要时间。一般步骤为:气管插管,输血,输液。切除子宫是重要的止血方法,切除子宫就切断了羊水的来源。但遗憾的是,有时切掉了子宫也救不了命,这是产妇家属必须面对的现实。

@南方日报记者李劼:自2000年前后,多起广受关注的医患纠纷都涉及“羊水栓塞”。有的是产妇经过长时间抢救终于从“鬼门关”回来,有的却是医生乏回天之术。在产妇死亡的案例中,大多数家属选择上诉至法院,有的获得金额不等的赔偿,有的不服判决继续上诉,也有的与医院和解获得赔偿。在成功救治的案例中,产妇起死回生离不开家属对医生的信任和医生们的全力以赴。

在人类医学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孕妇的死亡率虽然大幅度下降,但是孕妇在分娩的时候,依旧面临着极大的风险,相信未来随着医学更加进步,可以捕捉羊水栓塞死神的脚步。

◎画面太美不敢看 网售处方药拟解禁

今年5月28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挂出《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允许互联网药品经营者凭处方销售处方药,允许第三方物流配送药品。这意味着,日益火爆的互联网食品药品销售经营将“有章可循”,得到更规范更严格的监督管理。

《办法》征求意见稿拟规定,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者应当取得食品药品经营许可或者备案凭证;取得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生产许可或者备案凭证的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销售企业生产的产品。其中,互联网药品经营者应当按照药品分类管理规定的要求,凭处方销售处方药;处方的标准、格式、有效期等,应当符合处方管理的有关规定。互联网药品、医疗器械经营者不得销售国家禁止互联网经营的药品、医疗器械。从事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的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应当由执业药师开展网上咨询服务;销售处方药应当建立执业药师在线药事服务制度,由执业药师负责处方的审核及监督调配,指导合理用药。

《办法》同时拟规定,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不得通过互联网向个人消费者销售药品。同时,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者不得委托他人从事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从事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的网站需具有网上查询、生成订单、电子合同、网上支付等交易服务功能;建立交易安全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能够实现可追溯;建立投诉举报处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制度。

@南方日报记者赵兵辉:有消息称,国家食药监总局就该新政已与卫计委、商务部等部委会签,新政会由食药监总局、商务部、卫计委等部委联合发文,《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最快将在明年1月初、2月间出台。网售处方药解禁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有助于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从患者角度来讲,网购处方药相当于在以往闭合的医药流通领域辟出一个全新的渠道。经由这个渠道,患者不仅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医院对药价的垄断,也能在众多药店中选择中意的价格。从经济性、便捷性来看,有着传统渠道难以比拟的优势。不过,医保是否可以报销、医院是否控制处方等问题,将影响处方药网售的效果。

◎也是醉了 吸食大麻竟想合法化

今年8月,房祖名、柯震东因沾染大麻被抓。央视8月19日晚播出的《焦点访谈》,聚焦“明星吸毒”,节目中还播出了部分由警方提供的、近日因涉嫌吸毒被捕的柯震东、房祖名相关审讯画面。视频中,房祖名承认自己接触毒品已有8年时间,第一次吸毒是在荷兰,原本他以为吸食大麻不会上瘾。

恰逢此时,同样因吸食大麻被拘留的编剧宁财神在微博上称:“对冰毒应该严控,但对大麻,还是请基于医学常识的基础,参考国际惯例再量刑吧。”一时间,引发了一场关于“吸食大麻合法化”的争论。大麻最早产于印度,产生作用的化学成分为四氢大麻酚,根据其含量不同,主要分为3种大麻类毒品。其中,“大麻烟”是吸食范围最广、也是最常见的大麻类毒品,四氢大麻酚含量为0.5%至5%;含量2%至10%的,是“大麻脂”;“大麻油”则含量更高。

据戒毒康复专业人士介绍,海洛因吸两次就会成瘾,大麻的成瘾性则没这么快,但依赖性很强。由于大麻的瘾是慢慢产生的,并不明显,因此会让人觉得没事,甚至与香烟混淆。但实际上,和香烟相比,大麻危害性要大很多。即便是四氢大麻酚含量最低的“大麻烟”,对肺功能的影响也要比香烟大十倍以上。据悉,“大麻烟”烧出来的致癌物质比香烟烧出来的还要浓。大量或长期使用大麻,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导致神经障碍。吸食过量可发生意识不清、焦虑、抑郁等,对人产生敌意冲动或有自杀意愿。长期吸食大麻可诱发精神错乱、偏执和妄想。

@南方日报记者赵兵辉:和海洛因、冰毒、摇头丸等毒品相比,很多人认为大麻的危害不值一提,但其实不然。长期吸食大麻,不但会产生幻觉,还会导致精神问题,引起精神障碍。而一旦吸食上大麻,想要戒掉很难。即使荷兰及美国少数州实行大麻“合法化”,但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大麻合法化,不可等同于吸食合法化。其中,美国少数州的大麻“合法化”,实质上是“有限度的合法化”,其对大麻的持有或种植数量都有明确的限制,并且严禁大麻的非法流通或扩散。

◎就这么任性 “埃博拉”那么远这么近

西非地区最早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是一位2岁的男孩,他于2013年12月在几内亚东南地区死亡,这个地区几乎没有任何医疗系统,当时还没有人知道这是埃博拉病毒。直到2014年3月,埃博拉病毒蔓延暴发,患者死亡人数超过50人,人们终于认识到这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疾病。到2014年12月中旬病毒已感染逾1.7万人,并导致逾6000人死亡。埃博拉给大多数受疫情影响的国家地区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并迫使当地社区为阻止疫情扩散而抛弃传统礼仪,包括擦洗死者遗体以及在见面时握手、亲吻等。

埃博拉病毒并非新病毒,约40年前它就开始展露狰狞。1976年苏丹,一名棉花加工厂员工出现身体不适后不久便因休克死亡,身体多处出血,死状恐怖。迄今为止,科学家已找到了五种变异形态的埃博拉病毒,尽管此前的多次爆发都得到控制,但是它从未被彻底消灭,如今在非洲大陆又一次卷土重来。

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还不时被谣传到达中国。流言甚至还言之凿凿,称埃博拉10月底会袭击中国。流言称,美国实验室通过运用专门计算机模型,结合最新的埃博拉病毒传播路径、国际航班飞行数据、病毒的潜伏时间、病毒感染人数和死亡率等作为研究因子,计算出10月底埃博拉病毒扩展至其他国家的概率,而中国列在最有可能遭埃博拉病毒袭击的前30位国家中的第16位。而事实上,埃博拉离我们还很远,但我们依然不能掉以轻心。

@南方日报记者李劼:2014年,埃博拉病毒的肆虐,让世人猝不及防,其在西非引发的疫情甚至比之前发生的所有埃博拉疫情加在一起还要严重。世界卫生组织称这是现代最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第四级病毒”。病毒重创了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几内亚,并且波及全世界,就连遥远的中国广州也因全球化而受到波及。

随着当前全球各国和团体,甚至个体组织的共同努力,埃博拉疫情会脱离数学模型的估计,流行强度不断降低,并尽早结束,公众没有必要过度恐慌。

◎约不约 中西医把脉验孕约战

在网络名人方舟子的带动下,近几年中医存废之争一直没断过。今年10月初,此话题再出小高潮,微博名人、北京积水潭烧伤科医师“烧伤超人阿宝”发起挑战,愿出奖金5万,以随机盲法测中医脉诊准确率是否能超80%。此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杨桢应战。挑战赛抛出“中医脉诊准确率是否能超80%”的命题,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就在万众期待之下,11月6日,杨桢突然发布关于“脉诊验孕”的最后声明“别了,阿宝志安”,宣布退出挑战赛。对于自己为何先应战又“退赛”,杨桢日前在声明中予以了解释。他称,自己在咨询统计学专家和律师后,认为方案存在缺陷和风险,比如32例样本数量不够、王志安代理阿宝缺乏公正等。更重要的一点是,参加诊脉验孕挑战违反《医师法》第十四条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的规定。”

11月官方发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回应称:“脉诊验孕”的约战毫无意义。中医西医有着不同医疗体系,个别人员发起“脉诊验孕”只能表明对中医药学的了解不够。中医诊断要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脉诊仅仅是中医诊疗技术之一。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当时恰逢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向国内30位名老中医授予第二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其中多位“国医大师”均认为,诊脉效果与医生经验水平有相当关系,不过现代医学技术验孕已非常简便准确,应以此为依据,而搭脉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中医中的“滑脉”并非专指怀孕,“平人脉滑营卫丰”,即是说,正常人的滑脉,说明他(她)营卫丰盛,是健康的表现。古时医生判断是否怀孕,必须综合评定,比如是已婚女性;夫妻同居;既往月经正常;此次停经四十五天以上;出现典型滑脉;面如桃花,身困乏力似感冒,小腹、乳房发涨;或已出现恶心呕吐,才考虑怀孕。妇人在经期或行经前后的三天内、两次月经的中间即排卵期都可出现滑脉。所以,中医不是单凭脉象判断怀孕。

@南方日报记者李劼:拿“把脉验孕”来说,发起挑战的人不是首个质疑的西医,而迎战的人也显然不是唯一敢应战的中医。而这种“悬赏挑战”与“应邀迎战”的舆论对阵,其实若能沿着科学理性的路向上继续,未必不是件好事。

问题的关键显然是,不能只将中西医置于对立的无谓争端,更不应陷入个别医生之间的口舌之争。将中医和西医放在对立面,这个挑战赛的命题一开始就存在问题,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医学体系,各自在相应的疾病、相应的领域发挥各自的作用。要让两者一决胜负,这不合理。

从学科层面来讲,中西医结合,或者中医跟西医,并不意味着一个体系对另一个的对抗,也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取长补短,让疗效最大化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都去哪儿了 低价药取消最高零售限价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其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清单,阿莫西林、红霉素等283种西药和藿香正气水、板蓝根颗粒等250种中成药纳入其中。发改委通知指出,今后将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方式,取消政府制定的低价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在日均费用标准内,由生产经营者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及竞争状况制定具体购销价格。

发改委综合考虑药品生产成本、市场供求状况和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低价药品日均费用标准。日均费用根据现行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价格(政府未制定最高零售价格的,按全国平均中标零售价格计算)和按药品说明书测算的平均日用量计算。现阶段低价药品日均费用标准为:西药不超过3元,中成药不超过5元。

发改委还表示,今后将建立低价药品清单进入和退出机制。实行政府指导价的药品,因价格或用法、用量发生变化导致日均费用符合低价药品标准的,价格主管部门要及时将其纳入低价药品清单;属于发改委定价范围内的药品,在发改委调整清单前,可由各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先行调整。对因成本上涨或用法、用量发生变化导致日均费用需突破低价药品标准的,要及时退出低价药品清单,由价格主管部门按权限重新制定最高零售价格;其中,属于发改委定价的药品,在发改委重新定价前,暂由各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临时零售价格。

@南方日报记者赵兵辉:药品价格制定机制一直广受诟病,一些经典廉价药因为实在是太便宜,没有厂家愿意生产,因为产得越多,亏得越多。发改委取消低价药的最高零售限价,可以提高厂家的生产积极性,拯救经典廉价药。事实上,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史上最大规模一次改革,有意放开所有药品的最高零售指导价,首批涉及的品种包括血液制品、国家统一采购的预防免疫药品和避孕药具、一类精神和麻醉药品、专利药四类药品。最近,市场上对此也是传闻不断。关于药价改革的传闻能否落地,决定着药品定价市场化是否能真正起步。

◎且行且珍惜 医疗系统掀起反腐风暴

今年以来,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全国已有24名医院院长被纪委调查或已进入司法程序。根据统计,在被调查的这24名院长中,有六成以上涉及受贿或吃回扣。而在医疗和管理环节中,药品采购、设备采购以及工程项目环节中,成为了腐败的“滋生地”。

一直以来,医疗腐败被认为是“看病贵、看病难”的主要推手,反腐重拳也屡屡对其进行打击。然而,多年来,医疗卫生系统的“贪腐病”却一直久治不愈,甚至演变成一个“顽疾”。去年发生的葛兰素史克行贿案,揭开了其冰山一角,众多药企被曝向医生行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质疑。

据了解,中国约有70%的药品通过医院销售,打通医院相关科室和有处方权的医生,把自己的药推向大医院,是销售潜规则,几乎各家制药公司都会去做,无论外资还是国内药企。而随着国家卫计委成立反商业贿赂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中央督导组入驻医药卫生行业,卫生领域全面贯彻“九不准”,同时建立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医药行业反腐已成常态。

@南方日报记者赵兵辉:药品是特殊商品,普通消费者不能决定其用药,医生占有很强的主导权力。正因为这种决定权,使得药品销售商业贿赂泛滥,而医疗系统也随之成了商业贿赂的高发区。来自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显示,医药行业内的商业贿赂每年侵吞国家资产约7.72亿元,约占全国该行业全年税收收入的16%。由于医院、医生、药品、医疗设备等诸多环节利益交织,使医药行业反腐形势极为严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十多年间医药行贿从无到有,从局部到全国,从内部到外企,目前已经十分普遍。医药反腐应该从上到下,全面审视,方能解决实际问题。而医药不分家导致的药企向医院和医生行贿,只是整个利益链条中的一个部分,真正问题在于整个医疗体制,医疗改革任重而道远。

◎治疗效果哪家强 国产“伟哥”问世

自2000年“蓝色小药丸”登陆中国以来,“伟哥”已成为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名词。在中国,辉瑞的万艾可率先于2004年在中国取得药店零售的准入证,随后的2006年,拜耳公司的艾力达也争取到了这一资格。2007年,美国礼来公司宣布,旗下治疗男性ED问题的治疗药物——希爱力正式进入中国零售市场,目前中国市场基本由辉瑞旗下“蓝色”万艾可、礼来旗下“黄色”希爱力以及拜耳旗下“橘红色”艾力达三分天下。

然而,国产“伟哥”迟迟不见问世。今年5月,辉瑞版的“伟哥”万艾可在中国的专利到期,包括广药白云山、成都地奥、江苏联环药业、四川源基制药、珠海生化制药在内的几家企业先后启动申报“伟哥”生产批件,“金戈”一直处于领先地位。7月30日,“金戈”片剂完成审批,8月21日,“金戈”原料完成审批。

今年9月18日,备受关注的国产“伟哥”——白云山“金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与广州医药集团白云山制药总厂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希灿的见证下亮相。首个国产“伟哥”是粉色菱形药片状,包装是金色的,将打破外资药企对我国抗ED(勃起功能障碍)市场长达13年的垄断局面。作为全球首款治疗和改善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口服药物,由辉瑞研发的万艾可曾创造了世界医药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自1998年3月面世至今,该药物在16年内覆盖了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以平均每年10亿美元的收入和强大品牌带动效应,给辉瑞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据不完全统计,万艾可已经为辉瑞创下了超过百亿美元的销售贡献。

@南方日报记者赵兵辉:国内抗ED药市场潜力巨大,“金戈”很有可能给白云山下一个“金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患有勃起功能障碍的男性约10%。按此计算,其市场容量在600亿-1000亿元之间。来自国信证券的研报显示,中国ED患者人数约为1.4亿人,目前ED正规治疗药品仅10亿元规模,潜在市场规模达百亿元级别。

(声明: 本站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为健康知识传播及有用资讯传递,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我方当第一时间予以配合。关于疾病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切勿看文章对号入座。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