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胰岛素 糖友一定要知道的6大疑问

来源: 糖尿病之友  发布时间:

胰岛素本是抗糖利器,但是围绕胰岛素总有各种的谣言和误区,使本应及时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病友陷入纠结之中。本文择取最典型也是最需解决的六大问题进行解析,以使胰岛素去“妖魔化”,还原其本来面目。
问题一:胰岛素能不打还是不打?

患者问题:我觉得这胰岛素能不打还是不要打,打针多麻烦啊,我既不是医生,又不是护士,一想到要给自己扎针,心里就发怵。另外,还怕自己打错了,出现问题怎么办?还是吃药来的简单。
专家解答:和吃药比起来,打针当然要麻烦一些。不过,如果病情需要,该打还是要打。

如果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血糖还是没有达到控制目标,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就应该开始应用口服药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了。另外,新发病的与1型糖尿病鉴别有困难的、消瘦的糖尿病患者,也应该把胰岛素作为一线药物。还有,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出现无明显诱因体重下降时,应尽早应用胰岛素治疗。当然,如果有的人患胃肠道疾病,不适合口服药物治疗的,那也应该选择胰岛素治疗。”

现在科技发达,注射胰岛素用的是笔式注射器,不像以前那种注射针管,操作简单,一学就会,也很安全,不用担心不会打针。针头也很细,一点儿也不疼。
问题二:胰岛素上瘾怎么办?

患者问题:打胰岛素和吸毒一样,会成瘾,以后要停都停不下来,是这样吗?

专家解答:虽然都是打针,看着相似,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注射胰岛素是为了治病,而注射毒品是犯罪。毒品一旦上瘾,会形成依赖,很难停下来,但胰岛素不会。因为胰岛素是人体内本来就有的一种激素,只不过患糖尿病后分泌的比正常人少了,所以需要注射胰岛素来补充,是不会成瘾的。
问题三:胰岛素是激素,不良反应大?

患者问题:我有个亲戚,是个女孩子,因为从小哮喘,在医院治疗,现在虽然哮喘好了,可是就是因为用了大量激素,结果胖的不得了。这个激素的不良反应太厉害了。胰岛素也是激素,不能打。
专家解答:哮喘的孩子用的激素,学名叫糖皮质激素,属于激素中的一种,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特效药物,确实有一些不良反应,包括肥胖等。胰岛素虽然也是一种激素,但和糖皮质激素在化学结构以及作用机理等方面完全不同。患者没有必要担心。
问题四:胰岛素用久了会失效?

患者问题:20多年前,我的一个亲戚患了糖尿病,当时就是打胰岛素,刚开始效果还不错,但后来胰岛素的用量越来越大,不然血糖就降不下来。我担心胰岛素也会慢慢失效,这病不就没救了吗?
专家解答:20年前,推测当时用的是动物胰岛素。因为成分和人胰岛素有些差别,有抗原性,会在体内产生抗体,后面的胰岛素作为抗原会和抗体结合,胰岛素的降糖效果就会打折扣。现在动物胰岛素几乎都淘汰了,市面上常见的胰岛素都是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和人体内原本的胰岛素结构完全一样,不会产生抗体,也就不会失效了。
问题五:体内胰岛素老不用会退化?

患者问题:平时大家都讲用进废退,我觉得有些道理。如果用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那么人体自身的胰岛素岂不是就用不上了?长期下去,自身的胰岛素不就退化了吗?
专家解答:用进废退是一种假说,最早是由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的,指的是生物体的器官经常使用就会变得发达,而不经常使用就会逐渐退化。但这个假说是有局限性的,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后来就被达尔文推翻了。具体到胰岛素的应用,这个理论肯定是不对的。因为人体自身的胰岛素分泌、释放是受到血糖水平的调控的。血糖高了,胰岛素就会分泌多一些,而血糖低了,胰岛素就不分泌了。应用外源性胰岛素,血糖水平会下降,自身的胰岛素分泌确实会减少,但这种减少是有利的,能使胰岛细胞处于“休养生息”状态,从而有利于胰岛功能的长期保存。相反,如果不治疗,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就会一直刺激自身胰岛素分泌。长此以往,胰岛功能就会很快衰竭,而不会越来越好。
问题六: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为什么也需要胰岛素?

患者问题:我们现在得的是2型糖尿病,以前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既然是非胰岛素依赖,为什么还要用胰岛素呢?”
专家解答:糖尿病的分型应该从发病的原因和机理方面考虑,而不应该根据治疗措施的不同来区分。正是因为经常给临床糖尿病的诊断和理解带来混乱,所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9年糖尿病的分型中取消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两个术语,继续保留Ⅰ型和Ⅱ型糖尿病的提法,但建议改写为1型和2型糖尿病。因为原来不科学的分型方法,许多人认为自己不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坚持不用胰岛素治疗,最终酿成不良结局,甚至有的医生也有类似的错误理解。说起来,这算是人们认识糖尿病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既然明白了这个,咱们该用胰岛素的话,还是要用,不能重蹈覆辙。

(声明: 本站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为健康知识传播及有用资讯传递,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我方当第一时间予以配合。关于疾病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切勿看文章对号入座。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