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知识大汇总

标签: 1型糖尿病 
来源: 综合整理  发布时间:

什么是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糖尿病的一种, 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病状通常出现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可能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在这情况下,身体的免疫系统对体内生产胰岛素的β细胞做出攻击,最终导致体内无法生产胰岛素。患者需要注射外源性的胰岛素来控制体内的血糖。

1型糖尿病的病因?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4、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1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对于1型糖尿病,又可分为2个类型:

(1)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1A型):诊断时临床表现变化很大,可以是轻度非特异性症状、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或昏迷,取决于病情发展阶段。多数青少年患者起病较急,症状较明显;未及时诊断治疗,当胰岛素严重缺乏或病情进展较快时,可出现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某些成年患者,起病缓慢,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经历一段或长或短的糖尿病不需胰岛素治疗的阶段,有称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尽管起病急缓不一,一般很快进展到糖尿病需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或维持生命。这类患者很少肥胖,但肥胖不排除本病可能性。血浆基础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曲线低平。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检查可以阳性。

(2)特发性1型糖尿病(1B型):通常急性起病,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减退甚至衰竭,临床上表现为糖尿病酮症甚至酸中毒,但病程中β细胞功能可以好转以至于一段时期无需继续胰岛素治疗。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检查阴性。在不同人种中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病因未明,其临床表型的差异反映出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异质性。诊断时需排除单基因突变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其诊断标准都一样,糖尿病症状加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200mg/d1),或FPG≥7.0mmol/L(126mg/d1),或OGTT 2h PG≥11.1mmol/L(200mg/d1)。需重复一次确认,诊断才能成立。

诊断为糖尿病还不能了事,还要区分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还是其他型。

最重要的是鉴别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由于二者缺乏明确的生化或遗传学标志,主要根据疾病的临床特点和发展过程,从发病年龄、起病急缓、症状轻重、体重、酮症酸中毒倾向、是否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等方面,结合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和β细胞功能检查结果而进行临床综合分析判断。从上述各方面来说,二者的区别都是相对的,有些患者暂时不能明确归为T1DM或T2DM,可随访而逐渐明确分型。

1型糖尿病的治疗?

目前人类还无法治愈糖尿病(当然也包括1型糖尿病),但还是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使绝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过上正常的生活,保证他们和其他人有同等的生活质量和寿命。糖尿病的综合防治必须以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改变、心态调整为前提;以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治疗手段为原则;同时,必须调动患者本人和家属的,方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1型糖尿病必须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这点与2型糖尿病不同,2型糖尿病早期是降糖药物治疗为主。配合计算摄入食物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热量,用血糖仪监测血糖,同时坚持运动锻炼身体,健康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全面。如果不采取任何治疗,可能会引发高血糖导致的酮症酸中毒,长期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1型糖尿病常见于儿童,但成人也可见,不能就此而区分糖尿病的类型。如果是儿童1型糖尿病,家长往往对胰岛素治疗讳莫如深,认为胰岛素跟毒品一样,会上瘾,用了就不能撤掉了,就要终身用了,很害怕,这种观点是没必要的,也是错误的。首先,对1型糖尿病而言,胰岛素治疗是必须的;其次,胰岛素不是毒品,它是正常人体内的一种物质,1型糖尿病患者欠缺这个胰岛素,所以我们要认为补充,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只不过对儿童糖尿病这一特殊群体,需更谨慎胰岛素治疗中的一些问题,如需要选择专用注射器、胰岛素笔、胰岛素泵、无针注射器等;家长应根据儿童的血糖水平、进食量、活动量等适时调整胰岛素剂量;患儿大脑对低血糖较成年人敏感,因此更易发生低血糖,家长或医生应反复告知低血糖的一些症状如饥饿感、手抖、出汗等,患儿也应随身携带含糖食品,严重请到医院就诊。

(以上如有涉及药品,仅供参考,具体请遵循医嘱)
(声明: 本站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为健康知识传播及有用资讯传递,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我方当第一时间予以配合。关于疾病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切勿看文章对号入座。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