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吃惊的长寿法:有一种健康是饿出来的!
标签:
糖尿病饮食
来源: 综合整理
发布时间:
“别人是吃两口就饱了,我是吃饱了还得再来两口!”
这对于“唯有美食和爱不可辜负”的吃货们来说是常有的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饮食文化底蕴,让国人对美食有着难以抵抗的热情。但如果把吃撑了和幸福感挂上等号,常常吃得兴起就松裤腰带、吃完后打着饱嗝揉着肚子,那你可就要小心了。要知道,健康从一定程度来说,是“饿”出来的。
古人的一些医书中,把暴饮暴食、大鱼大肉都称为“烂肠之食”,生活中也发现许多疾病与吃太饱有关。众所周知,吃得太饱会增加肠胃负担、造成肥胖、引发心血管、糖尿病等问题。近日,日本的一研究成果指出,吃得太饱会造成抑制细胞癌化遗传因子活动能力降低,增加患癌症风险。
适当饿肚子,可以让身体器官得到休息保养。古人曾把“辟谷”当做一种养生保健法则。不食五谷,对血肉之躯的我们来说,夸张而不可行。但由此可见,少吃一点,对于身体健康确实有一定益处。
“饿”是一种养生方式,但可不是让你盲目任性饿,一不小心反而可能饿出低血糖、贫血、胃病等,那就本末倒置了。
现在一起来看看 “饿出健康”这门技术活的正确打开方式!
1. 吃饭控制在7分饱
其实饿不只是不吃东西,也可以是少吃东西,7分饱是最健康的饱腹标准。
那么7分饱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就是感觉胃还没有满,但是对食物已经没有那么大的进食欲望,虽然习惯性地还想吃,但是一旦注意力被转移,很快会忘记吃东西。
2. 一顿饭20分钟
人的大脑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接收到饱腹的信号,所以为了防止吃得过多,建议把吃饭的时间延长至20分钟。
如果你是个“快食”一族,可以把筷子换成小勺,把大碗换成小碗,每一口饭最少咀嚼20次以上,这样既能够让进食速度慢下来,而且还有利于减少肠胃负担,更易消化。
3. 饱腹感代替吃饱
多吃些蔬菜、粗粮或是饭前喝一杯水,可以让你更快有吃饱了的错觉,但实际上胃里还有一定空间,既不委屈自己,又有利于健康。
4. 少食多餐
少食多餐既能满足口腹之欲,还能为肠胃缓解压力,把每天三餐的食物分成四餐、五餐,对于血糖控制也大有帮助,还有助于塑造好身材,怪不得近几年特别流行少食多餐。
5. 偶尔少一餐没什么
一日三餐似乎已经成了惯例,但是实际上,有时饿上自己一顿反而会让肠胃得到休息。但饿着自己可不是单纯不吃,其中也有很多讲究:
● 少的那一餐不可选择早餐,最好选择晚餐,因为晚上活动量少,对身体的影响不大。
● 晚餐少吃后,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否则容易低血糖。
● 每周少吃一餐控制在1~2次,可别动不动就任性不吃饭,这样反而会饿出问题。
● 这点仅对健康者适用,对于有肠胃问题,血糖问题的人,咱还是定时定量更为妥当,切不可以身犯险。
这里提醒2点:
1. 早餐吃得像皇帝,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而国人晚餐大多很丰盛,因为只有这个时候一家人才比较有空坐在一起好好吃顿饭。丰盛的晚餐往往与健康背道而驰,即便面对满汉全席,你也得控制好每顿的食量。
2. 饿的方法需因人而异,切不可一概而论。比如,对于那些晚上工作的脑力劳动者,晚餐更得好好对待,切不可一饿了之。
更多健康方面的知识,可以下载掌控糖尿病,在掌控糖尿病APP上查看学习。
(声明: 本站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为健康知识传播及有用资讯传递,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我方当第一时间予以配合。关于疾病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切勿看文章对号入座。 )